登入會員-嚴萃

葡萄糖胺適合每個人嗎?禁忌、副作用及迷思一次搞懂

天氣只要一有溫差,家中的長輩的關節噩夢又會再找上門。身為小孩或孫子的你,就會想買些保健保養品給他們,直覺就會想說可以試試看葡萄糖胺、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UC2/UCⅡ、軟骨素等等,但葡萄糖胺真的適合每個人嗎?葡萄糖胺有哪些禁忌需要注意?有哪些是大家對葡萄糖胺的迷思或誤解?本文章會對這些問題一一告訴你。

葡萄糖胺非老年人專屬

葡萄糖胺存在人體的關節液及軟骨基質中,用於建造及維護軟骨或軟骨韌帶與肌腱的健康。人體通常可以自行合成使用,但隨著年紀的增長消耗的速度大於合成的速度,造成關節的摩擦及發炎。天氣一冷肌肉緊縮僵硬就容易有疼痛的感覺出現,老年人或有關節疾病的人就需要特別注意。

而近期運動風氣的盛行,重訓、跑步及多項運動因長時間使用同一關節,造成消耗的速度過多,也成為適合使用葡萄糖胺的族群。相同地,勞務的工作者、家事忙碌者、久坐不動有不良姿勢的人都有補充葡萄糖胺的可能需要。

總之,葡萄糖胺在目前生活狀況非老年人專屬,也適合有運動習慣的人、勞務工作者、家事忙碌者、久坐不良姿勢的上班族。

葡萄糖胺有哪些禁忌?不適合哪些族群?

許多民眾會買葡萄糖胺送給長輩保健,因長輩的每位身體狀況不同及藥物的使用,引起腸胃不適等副作用,反而不利於健康。民眾要了解葡萄糖胺的禁忌太多需要注意的事項,在這裡整理以下族群不建議補充葡萄糖胺產品的族群,當然若想了解更多,可以第一時間請醫師或相關專業人員詳細評估。

1.孕婦及哺乳媽媽

目前沒有特別的相關研究,因此不特別建議孕婦及哺乳媽媽補充葡萄糖胺來保養。

2.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及高血壓患者多重藥物使用

若是硫酸鹽葡萄糖胺的話,因鈉含量較高,對心血管機能差、需控制電解質或水分的患者來說,就必須特別注意劑型。因此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及高血壓患者必須調降葡萄糖胺劑量,同時監測血壓與醫師及相關專家討論。

3.慢性肝病患者

慢性肝病患者建議選擇其他關節保健品為佳,因有研究顯示部分慢性肝病患者肝指數有上升出現。

4.凝血功能不佳或服用抗凝血藥物的人

葡萄糖胺有增強抗凝血藥物的作用,不建議食用,避免延長凝血及出血的危險。

5.化療中的患者

在化療期間避免使用葡萄糖胺產品,有相關藥物交互作用的發生,例如抗癌藥物doxorubicin等。

6.青光眼患者

青光眼或容易眼壓高的患者需要注意,使用葡萄糖胺產品有可能使眼壓上升,因此需要定期監測眼壓的變化。

7.蝦蟹類過敏患者

如果曾經有對蝦蟹類過敏的紀錄,需要特別注意葡萄糖胺的來源,通常市面上有分為動物性來源及植物性來源提供你做選擇。

葡萄糖胺有哪些副作用?

葡萄糖胺常因蝦蟹甲殼類原料過敏及個人體質的反應造成,以下為有可能的症狀:

  • 皮膚發癢
  • 皮膚紅腫
  • 噁心
  • 胃灼熱
  • 腹瀉
  • 便祕
  • 頭痛
  • 嗜睡

目前葡萄糖胺建議劑量為1500毫克,通常市面上建議每日2-3顆食用,並非一次補充越多顆越好,多食無益。保健品容器也會一併以中文顯著標示「有服用慢性病藥物者,應諮詢醫師後,方可使用」及「不建議孕婦、授乳者及嬰幼兒食用」之警語字樣。

葡萄糖胺有哪些迷思?

.退化關節炎只靠吃葡萄糖胺就有用嗎?

根據人體實驗結果,每日每人攝取1500毫克硫酸鹽葡萄糖胺,還必須搭配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游泳等非跳、蹲類型運動,同時維持理想體重,才是最佳強化關節及減緩膝關節退化。

.葡萄糖胺可以「治療」退化性關節炎?

目前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葡萄糖胺可適度延緩關節退化的速度,非治療作用。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研究,硫酸鹽葡萄糖胺有部分減輕疼痛得發現,但提醒平時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及適量運動才是有幫助的。

.只要關節痛就吃葡萄糖胺,可以多補充保養?

目前建議葡萄糖胺每日限量1500毫克,多食無益。同時因鹽酸型葡萄糖胺鈉含量高問題,需要注意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及高血壓患者多重藥物使用者,食用前

與醫師討論。

.葡萄糖胺可以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嗎?

目前研究未指出葡萄糖胺有預防或治療骨質疏鬆症的說法,只對退化性關節炎減緩疼痛有所幫助。

.關節痛能不能吃香蕉或海鮮?

若是痛風性關節炎可能與海鮮有一點關係,建議靠喝充足的水分及藥物控制為佳。但香蕉與關節痛沒有甚麼相關性,且兩者皆與退化性關節炎無關。退化性關節炎以體重控制為關鍵,避免關節負擔過大。

.葡萄糖胺可以跟鈣片一起吃嗎?

當然沒有問題,兩種都是對骨頭關節健康的營養素補充。但需要特別注意鈣片主要對骨質建造的營養素,可預防骨質疏鬆症,而非葡萄糖胺的主要功效。

葡萄糖胺雖有減緩退化關節炎的作用,但以上述說到的特殊族群需要特別小心,且食用期間注意是否有依循產品的說明,若有副作用的出現應立即停止。在最後也提醒葡萄糖胺屬於食品級保健品,並非唯一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有不少人未注意自身的身體狀況過度依賴使用而錯失尋找專業醫師的治療時機。

Facebook
Pinterest
Twitter
LinkedIn
返回頂端